现场交流,对于组织者来说,确实挺麻烦,但有时候还是必要的。
网络时代,人与人交流的时间成本降低,不过线上交流也有弊端。
假如双方纯文字交流,看不到对方表情,效果会差很远。
同样的“你好”两个字,有可能是冷冰冰的,也可能是激动万分的,光用聊天软件自带的表情,不是真实反应,确认不了眼神,人与人之间仿佛多了层面具。
视频聊天可以解决些问题,但缺乏仪式感和庄重感,尤其群聊不方便。
仪式感是很重要的东西。
上古巫师说话,下面的人跪着听。
中古圣人授课,弟子躬身听。
现代课堂,学生靠在椅背听。
网络授课,听众躺在床上听。
不同的时代,传道者的地位每况愈下。
没有仪式感,授课者便没有成就感,没办法全情投入。
另一方面,还有互动性的问题,华夏人喜欢做键盘侠,是因为现场比较羞涩,网络能让他们有更强烈的互动愿望。
而互动性过高之后,低水平的发言就难免大量涌现,浪费大家时间。
所以,如果是打算做成讨论会,网络也许更适合,如果打算做成单方面授课,现场更适合。
胡晓峰一个人在小办公室,就琢磨了好一阵儿,想想这课应该怎么讲。
接下来又搜了一些业内新闻,本县新闻,看看行业群,看看其他人的朋友圈。
封笔以后,胡晓峰对文娱圈的事看得比较淡,现在必须得补补课。
看了一下午,行业本身的模式什么的,变化倒是不大,偶尔有些小创新,比如跨界、跨区域、跨等级的商业比赛,比如“四度创作”等等,但都是以前有过提法或趋势的,不惊奇。
记下了几个对逐芳网有用的消息,但还需要做些准备,才能用得上。
临下班时,谢梅过来报告,说大家商量后,还是星期六上午,人会到得比较齐。
胡晓峰这边怎么都行,就是关心了一下员工,周六加个班有没有问题。
毕丽和颜冬冬有些犹豫,但最终还是接受了,然后便开始准备物料,到时候弄点海报、定制LOGO的饮料、纪念品、宣传手册什么的。
胡晓峰跟《我买了一条街》的作者沟通了一下,不说听课,就说是网站的作者聚会,她也欣然同意。
这种小活动没必要,也没办法请媒体记者报道,胡晓峰只邀请了窦涛,他那自媒体号估计比传统媒体还有用,下次还是考虑付点费用。
刚忙完,收到一条消息。
胡晓峰摇摇头,走出办公室,对几个收拾东西的属下说道:“明天我要去市里,你们工作照常进行吧,有事联系我。”
“胡总找到市里的渠道了?”大家都是精神一振。
“哎,去还个债而已。”胡总叹气。